|
(5月23日,北京)一个由铁路、移动通信和无线电天线桅杆行业联合开展的项目已成功完成初步研究和建设,标志着德国首条铁路5G移动通信走廊进入实测阶段。 由Deutsche Bahn(DB)、网络设备供应商爱立信、电信运营商O2 Telefónica和无线电天线桅杆运营商Vantage Towers合作开展的一项在列车上建立千兆移动与数据连接的项目取得里程碑式成就。该项目名为“千兆创新轨道”(GINT),于2023年5月启动,得到了德国联邦数字化和交通部约640万欧元的资助。 在5G移动技术的助力下,未来的铁路乘客将尽享如同居家一般的网络体验,在旅途中观看电影、进行交流、开展工作或休息放松。专家预测,到2030年代初,每列列车的数据传输速率将达到每秒5千兆比特,较当前的LTE技术所能达到的数据传输速率高出数倍。 这意味着移动通信扩展的范式转变:高数据传输速率需要较大的信道带宽,这只有在较高频率下才能实现。所以,除了在该地区开展普通5G扩展工程之外,铁路线还需要高性能的5G连接。O2 Telefónica提供的3.6千兆赫频率和GINT项目使用的工业频谱可实现高速移动数据传输。但由于无线电天线桅杆的覆盖半径约为一公里,其传输距离短于目前4G移动通信所使用的较低频率。 因此,GINT项目正在通过轨道沿线特殊的无线电天线桅杆测试5G移动无线覆盖范围。未来的5G铁路无线系统,即未来铁路移动通信系统(FRMCS)也需要这样的桅杆。未来几年,德国铁路沿线将需要约20000根用于FRMCS的新桅杆。这些桅杆将为铁路乘客提供高性能移动无线信号与数据连接奠定基础。该项目的中期成果令人鼓舞: 如果相关各方以目标为导向齐心协力,就能快速、轻松地建成移动无线走廊。
铁路沿线的移动电话走廊既高效又节省资源。
初步实测证实了计算和前期工作。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该项目计划使用Deutsche Bahn (DB)的实验列车——先进列车实验室(aTL)进行时速高达140公里的试运行,以便深入了解高速网络在高速行驶过程中的运行情况。此外,项目还将研究手机透明面板的效果:在先进列车实验室(aTL)的部分车厢中,透明面板已采用了创新的激光工艺进行处理,使手机信号能够更好地通过。 此外,项目还对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技术和波束赋形进行了测试。测试中,移动无线信号被引导至行驶中的列车上,并随列车一路前行。该方法可以优化无线信号,实现传输系统的节能运行。为了展示如何减少无线小区之间的切换,从而实现更加稳定的连接(尤其是在高速行驶时),项目将多个无线小区连接成一个小区(即“复合式无线产品”)进行测试。 BMDV议会国务秘书 Daniela Kluckert表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政府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当前,我们尤其不能放松移动通信的发展,毕竟在可预见的未来,旅客对数据传输速度的需求将显著增长。更重要的是,未来的列车运营将更加数字化,数据密度也会更高。而从该项目中获得的洞察将帮助我们精准把握发展方向,实现与下一代移动通信的无缝衔接。毫无疑问,我们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消除人们多年来因大量信号盲区而带来的失望与不满,这种情况绝对不能再发生。” 德国铁路负责数字化和技术的董事会成员Daniela Gerd tom Markotten表示:“我们的乘客已经将一流的移动通信和数据连接视为理所当然。因此,我们正在与GINT项目的合作伙伴为铁路运营的进一步数字化和出色的乘客连接体验奠定重要基础。毕竟,为了让乘客能够在旅途中顺利工作或浏览流媒体,所需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传输速度也必须跟上。而我们正在通过这种方式来巩固铁路作为未来环保出行方式的地位。” O2 Telefónica法律和企业事务负责人Valentina Daiber表示:“千兆创新轨道项目是O2 Telefónica联合推动国家数字化进程的成功范例之一。为了能在铁路旅行中提供高速5G网络,铁路和移动通信公司及政府必须密切合作。迄今为止的合作表明,如果所有相关方都能专注于为德国人民和经济建设现代化高性能网络基础设施这一共同目标,那么我们就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爱立信德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Daniel Leimbach表示:“我们创新的5G天线覆盖方案,可以在铁路沿线提供定制化的移动通信。这次,我们没有像往常一样覆盖移动电话桅杆周围区域,而是以长走廊的形式在整个铁路沿线实现专门的信号发射和接收。我们通过多天线技术(MIMO)和波束赋形技术实现了这一点。” Vantage Towers AG对外事务总监Ralf Capito表示:“千兆创新轨道(GINT)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跨行业项目,且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德国制造’的真正创新。通过共用轨道附近的桅杆,移动网络运营商和铁路在网络扩展方面实现了宝贵的协同增效作用。从长远看,这也让铁路旅行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GINT项目可以成为一个范式项目在全欧洲推广。”
版权声明: 《微波杂志》网站的一切内容及解释权皆归《微波杂志》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同意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微波杂志》杂志社。 |
|
友情链接 |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络我们 | 加入我们 | 服务条款 | 隐私声明 Copyright©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4704号 备案序号:粤ICP备12025165号-4 |